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通膨歸來

通膨歸來

// 通脹歸來 \\之前市場的主流觀點認為,以前量化寬鬆這麼多年,也沒見通脹起來。所以這次即使因為新冠疫情,全球4大央行聯合大放水,通脹也沒有理由起來。主流觀點這麼考慮,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畢竟從9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通脹率就一直處在下滑狀態。後面隨著全球化推進,通脹更是節節下滑。幾乎每隔10年就會再下一個台階,很多年趴在低位一直沒起來。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也簡單:過去三十年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框架下,很多生產企業都把製造業產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資本通過全球高低成本地區切換轉移套利,賺的盆滿缽滿。與之伴隨的是,歐美製造業流失和大量的工人失業,畢竟工人沒法跟著資本到處轉移啊。很多本就處在收入中低端的工人,在產業轉移後失去工作,變成最為悲慘的群體。可以說現在很多中低技能的製造業工作,已經永久的告別了歐美這些發達國家。其實發生這種現象的並不只是歐美,類似的故事在所有發達國家都在發生,比如我們的鄰居日本。NHK有個2007年的紀錄片叫《人事、會計聚集地—中國》,專門講過這個現象。當時日企不僅要把製造業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就連人事和會計工作也變成模塊化,全部轉移到大連。因為日本人測算以後發現,之前在日本每天需要5500日元成本的總務工作。轉到大連只需要750日元,成本減少86%,這是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啊。所以公司決定在日本本土只保留給公司做決策,定戰略方向的高級管理層,其他部門自尋出路。資本的積累從不停止,產業轉移只是讓資本從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變成剝削別國更便宜的無產階級。本國無產階級由於勞動力成本相對比較貴,連被剝削都變得沒有性價比了。片子裡資本家的笑容,和勞動者的落寞,刻畫的很真實。產業轉移之後,不光是製造業工人的崗位沒有了。就連人事行政財務,這些小白領崗位也沒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美國鐵鏽帶問題,其實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發生轉移以後的必然結果。未來隨著科技水平繼續發展,更多的中低收入崗位會繼續消失。這部分失業人口,可能永遠無法回到就業崗位了。即使沒有丟掉工作的勞動者,過去幾十年在資本的主導下,實際收入也是在不斷下降的。從下圖可以看出,七十年代後期開始,美國企業的工資支出在不斷降低,這意味著勞動者報酬佔比越來越少了。從麥肯錫的統計也能看出這個趨勢:2005年至2014年,發達國家65%以上家庭實際收入水平已停滯不前或下降,波及約5.4億人。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批評說許多美國人在經濟上比四分之一世紀前更窘迫。全職男性僱員收入中位數低於42年前水平。位於收入分配底部群體的實際工資,依然停留在約60年前水平。雖然科技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生產力大幅提升,物價不斷下降。但是底層勞動人民卻因為知識和技術水平匱乏,成為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犧牲品,收入越來越低。勞動人民越來越窮,也導致了社會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因為投入到生產上的利潤越來越低,這時候資本也開始了無效化兼併和自我吞噬。標誌性的動作就是大家都開始不投資實體企業,開始投資資本和虛擬經濟,紛紛進入到錢生錢的遊戲裡面去。其實對於資本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從過往歷史看,資本開始自我吞噬往往意味著民粹和政治即將抬頭,後面對資本進行斬首的時刻就要來了。和底層勞動者一樣倒霉的還有他們的孩子。隨著社會階層的固化,底層家庭孩子比父母賺得多的概率,越來越低。過去幾十年裡,西方勞動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窮。而且是代代貧窮,社會貧富差距越發劇烈。貧富分化這麼劇烈的原因,我們之前在《通脹以後就是債務崩塌》和《兩次大危機之前到底發生了啥》裡面也講過。80年代開始,裡根重推自由主義和給大資本家減稅,直接把中產階級按在地上摩擦。可以看出就是從裡根時代開始,美國不同社會階層的收入開始出現轉折點。後面全球化帶來的產業跨地區轉移,進一步加速了這個過程。現在西方主要國家民粹盛行,逆全球化的呼聲不斷,就是在這種劇烈貧富分化的背景下產生的。2018年開始,美國和中歐的貿易摩擦全面升級,這是逆全球化發生的主要標誌。除了關稅不斷增加,各種各樣隱性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多。設立這種壁壘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業資金回流。加大本土投資,增加本地就業。過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之所以通脹很低,是因為老美負責印鈔,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負責供應商品。老美逆全球化這個操作,等於是人為的主動設置壁壘,限製商品供給。可貨幣的供應量增大了啊,疫情之後全球各大央行都開動核動力印鈔機,超發貨幣刺激經濟。最終這些供給限制在貨幣超發的背景下,都會變成價格的上漲,也就是我們說的通脹。

發佈留言